在看孤味時眼淚一直掉,倒是我父母毫無波瀾,對我而言這是一部平淡、沒有高潮起伏,但結束後情感卻洶湧而至的電影。
原先我以為這樣的一齣戲不會有什麼心得能寫,但隔天我卻不由自主地又重看了第二次,整齣戲從頭到尾都圍繞在愛,林秀英年輕時因為愛丈夫、愛女兒而希望能為他們安排好一切,丈夫死後漸漸的理解到自己如果愛就該放手。
她這份愛也延續到了三個女兒身上。林秀英因愛而來的掌控慾與沈重的關心繞到了陳宛青、陳宛瑜、陳宛佳家身上,在同一個家庭卻因為知道秘密多寡的不同長成了完全不同的女人。
在PTT上有許多評論劇情的不合理的文章,例如明明陳伯昌拋家棄子離家二十年但三個女兒對父親卻沒有怨懟、甚至三女兒佳佳跟父親的外遇對象還感情很好,但我想了一個晚上,總覺得其實這樣的安排並沒有錯。
|林秀英

「至今為止已十幾年,等待到現在花也還沒紅,請原諒我越想越不甘願。
再會了我心愛的無緣的人,若你不愛一切也只是浪費工,過去就像是一齣傻瓜的故事以及無聊的夢。
再見了我心愛卻無緣的人,六月的茉莉花如此芬芳,祝福你像春天的花蕊,那麼的紅。」
這是林秀英在壽宴與丈夫過世的當天選擇唱的歌,她拒絕了女兒替自己選的曲,改成了這樣一首《再見了我心愛卻無緣的人》。所以說如果要探討林秀英愛那個已經離家二十多年的陳伯昌嗎?我想答案是愛的,即使有怨卻也必定愛過,甚至直至陳伯昌逝世的那日她都還愛著。
在電影裡可以看到她好好的保留著當年陳伯昌寫給她的情書,也保留著陳伯昌拿著離婚協議書到蝦捲攤後忘記帶走的西裝,如果不愛、如果沒有不捨,她或許不會那麼寶珍丈夫留下來的東西做為念想,也不會在頭七那日跟孫女提起自己丈夫給她的情書時仍是嬌羞。
但是我總覺得陳伯昌過世後的重點並不是林秀英是愛他還是怨他,她對丈夫身旁的那個女人亦沒有恨。她想知道的只是自己這二十多年來為什麼無法留住丈夫、而自己跟那個女人相比之下究竟輸在哪裡。所以她才會在盯著小女兒右手邊那個放包包的空位只是沈默,所以她才會在夜晚搭著計程車去醫院詢問帶自己丈夫來醫院的女人姓名與電話,所以她在艾可一群女人捻香離去後對著她們的背影,即使不確定蔡小姐是否真的有來,卻還是喊出了那一聲蔡小姐。
她欲語還休、一地惆悵。
有人在說難道渣男死後就不是渣男了嗎?為什麼這齣戲裡拋家棄子的陳伯昌和他的小三在最後能得到原配的原諒。除了在感情裡面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外,我想其實應該是得先確認一下陳伯昌到底是不是渣男。

劇情走到了後期,林秀英和蔡美林在媽祖廟裡相遇(先不論為什麼家裡有喪事卻可以進廟),林秀英從蔡小姐口中問出了自己的丈夫是如何將當年的事情攬到了自己頭上、對於她的不捨與愧疚,她得知了這麼多年來丈夫一直都很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卻又怯於回來,那個怯於有可能就是因為「全台南都知道是我對不起你們林家,如果我繼續留在這裡也只是一輩子抬不起頭而已。」
無論是當年陳伯昌想要離婚,或者是這二十年未曾為了養育女兒出過一份力,我猜林秀英在媽祖廟裡得到了一個解釋,丈夫並沒有不愛自己、並不是因為愛上了蔡美林才不要自己與這個家庭。也因此,她不需要爭、也沒有什麼好爭,她回家簽下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份離婚協議書,她把告別式的照片換回原先陳伯昌戴著墨鏡那樣瀟灑的照片,把自由還給了丈夫,她在告別式那日搭著計程車去找蔡美林讓她代替自己的位置出席喪禮。
不是原諒,也不是聖母,這一切僅僅只是林秀英得到了她要的解釋,不再糾結與執著。
|陳宛青

「對,我當然可以跟你說謝謝。但我不是爸,我們都知道我不是他,我沒有辦法為他做過的那些事向你道歉。」
身為大姊的陳宛青知道家裡最多的秘密卻沒有人可以傾訴,她像是一個自由不羈的人她跟著舞團去了許多地方、跟許多人談了戀愛、不被束縛,好像置一切於度外,或許這是因為童年時在母親的強勢下成年後想要逃離這樣的管控與壓力。
她是個敏感、善於隱忍卻相當脆弱的人,她嚮往自由也嚮往愛情,卻同時也害怕著他人給予的承諾與親密關係,她有義無反顧辭掉工作為了照顧自己的丈夫、有十多年未見但願意北上陪著自己去面對癌症的關鎮,但她卻雙雙推開,執意想與丈夫離婚、告訴關鎮他不需如此。
對於陳宛青這個角色我有好幾場印象很深刻的戲,例如在陳伯昌靈堂前佛道教並行較勁的荒謬場面只是趕忙拿起手機拍攝下現場進行田野調查;例如在第一次檢查完後,在醫院外關鎮緊張的問是哪個部位、確認了嗎?她明明對自己的身體憂心,卻顧左右而言他的回了說這次只是例行檢查、在跟關鎮說自己的父親過世了卻笑不可遏的讓關鎮以為其實她僅僅只是在開玩笑;又例如她告訴母親自己不會活到七老八十、自己的報應就要來了的時候。

陳宛青身為陳家大女兒完整地參與了上一輩的事,對比全然無的小妹和以為是父親對不起母親的二妹,她知道事情的全貌、知道父親當年的不得已卻也無法和母親有更深層的交流與溝通。
她面對事情的不羈比較像是小時候無法阻止父親的外遇、需要面對母親的怨懟、人類在病痛之下的渺小,這些都是她之所以活成陳宛青的原因。
|陳宛瑜

「我當醫生又不是為了賺錢。」
「我寧願回台北上班。」除了都只想遠離台南和母親這件事情之外,二女兒陳宛瑜跟大姐基本上長成了不同性格。她沒有放飛自我,而是照著母親的期望長成了一個拘謹得連刷完牙後都不吃糖的模範生、長成了一個嫁給醫生的醫生,過上了很好的生活,但即使如此,她的心裡卻從來沒有認同過母親的教育方式。對陳宛瑜而言,她每一次的考試、每一次的競賽都是為了讓父親回家、讓母親開心、讓親戚的眼光有所著落。
她當醫生不是為了賺錢、小時候認真唸書也不是為了自己,她心目中有一個小孩成長的正確方式,也因此她堅持想把女兒小澄送到美國。她的執念是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下只會追求成績、人生目標只有結婚生子,然而她卻忽視了這樣的善意與愛其實與自己的母親林秀英無異,都只是單方面的「我是為你好」。

我猜或許陳宛瑜對於愛情也有些許不信任,畢竟從小跟著母親去抓父親的姦。應該說,我甚至覺得這個女人對於世界所有人的定位都只是分工合作的角色,她去台北賺錢交換讓小妹留在家裡照顧母親、和丈夫的婚姻也像是因為孩子小澄。
我對她印象很深很深的一場戲是頭七那天一家三口離開靈堂回家時,她看到老公接了一通電話,後來進了老公書房時對方又一臉凝重地將她招了過去。她老公說:「來,你先坐下,我有事情要跟你說」,就這麼短短幾個字,陳宛瑜一臉防備,她強忍著什麼卻先發制人的直接問老公是不是要跟自己離婚,如果是的話她只要女兒的教育費。那麼短短幾秒,從書房門口走到沙發的距離,或許如果不是因為對愛情的不信任和害怕傷害而早做過了被離婚的心裡準備,大概無法那麼冷靜自持。
|陳宛佳

「蔡阿姨對阿爸是真心的,同樣是女人的心情,妳不能了解嗎?」陳宛佳被批評最多的大概是母親含辛茹苦的將她養大卻跟一點力都沒出的生父感情很好,並且總是向著父親外遇對象,也就是那位蔡阿姨。
我想我自己的解釋是,沒有娘家可以仰賴,同時父兼母職且負擔全家經濟的林秀英在丈夫離家後對於女兒寄予厚望,陳宛佳跟兩個姊姊一樣活在於母親過溢的愛與掌控之下並沒有得到溫暖,並且與兩個姊姊的年紀差也會使她難以融入兩個親姊姊。
母親與姊姊以愛與保護之名不願向她透露太多家中和父親的事,身為家中的老么難免會有種被隔絕在外之感,或許嚴厲的母親、跟自己理應親近卻仍保有秘密的姊姊,這麼不夠溫暖的家庭跟總是會給予甜膩昂貴俄羅斯軟糖的父親以及溫柔的蔡阿姨相比之下,其實陳宛佳與他們兩人親近倒也可以理解,畢竟她沒有參與到上一輩的愛恨情仇,她只是個一心想要有個父親的孩子。
我在猜想,或許在這樣的陳宛佳心裡也有可能會將父親的外遇歸咎於母親太兇、管控欲太強之上。那樣的話她是個胳臂向外彎的壞人嗎?我相信這齣戲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得不,且每個選擇都沒有好壞之分。
|總結
「清風淚水珠淚滴,花開花謝皆有味」
電影最後林秀英不停的唸唱著這句歌詞,對我而言,孤味講愛、講放下、講與自己和解,在廟裏蔡美林強調如果不是林秀英先遇到陳伯昌也許也就沒有她們兩人的相遇,而世事便是如此,人的相遇和結束都是緣分,沒有所謂的好壞與恩怨、不需太過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