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上)

北京 中軸線 景點 推薦 一日遊

前言:

如果要問北京的景點推薦,這裡推薦大家兩個非常齊全的網址:馬蜂窩-北京景點攜程-北京景點

但我並不喜歡景點,總覺得景點這個詞太過功利,而功利的東西多數無趣。遊客必到的前門大街是景點、天壇是景點,雖然這些不是說不好,只是在北京,我更寧願用別的方式去認識這座城市。

一座北京城在100個人心中有101種樣子,是歷史深厚的紫禁城,是隨性的胡同,是三里屯的燈紅酒綠是CBD的高樓林立,是擠不上去的地鐵,也是降不下來的PM2.5。

如果想要認識北京,不如從他還是北平的時候開始認識起。在北京城裡有條古中軸線,南起永定門,縱穿外城經過熱鬧的前門大街後是天壇,走入天安門後進了紫禁城、橫穿景山,出了皇城北面的地安門直達鐘、鼓樓。這條支撐皇城的背脊長約八公里,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造訪北京的最佳時間是春秋兩季,或者其實沒有那麼講究,只要隨便在四個季節中選一天舒適的天氣就能出發。因此在17年的暮春初夏,我和幾個朋友一起用徒步的方式丈量了這條中軸線。

始於永定門:

Yongdinggate
圖片取自網路

我們在九點左右到達永定門,開始了這趟旅程。

永定門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寓有永遠安定之意,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門中最雄偉的一座,也是古老中軸線的最南端。可惜於1950年代永定門陸續被拆除,再次復建已經是2004年的事情。

據說永定門的復建採用了大量的古老建築工法,並且在建築時混入了大量當年老城的城磚,此外,現在走在永定門外廣場如果留意,不難發現一條被厚玻璃罩起來的步道,玻璃步道底下雖然已荒草蔓蔓,如果蹲下身子仔細辨認,仍能看到玻璃罩下被保留著的舊時磚瓦。

被破壞過的古董再恢復,其實充其量只是個假古董,如果你抓一個北京人來問,他會告訴你:「那就是個假城門。」

真古蹟使人留戀,在於它歷盡滄桑直至如今,在它身邊生活,你會覺得歷史還活著。

但即使如此,私底下我仍是認為永定門的復建有其必要性,畢竟如果中軸線沒有了起點,北京城在整體而言也就少了一截。我是個很重視儀式感的人,那日,我們人人都跑去摸了摸那個象徵中軸線至南點的銅蓋子。

中軸線
中軸線

先農壇:

直走通過永定門,位於前門大街西側便是先農壇。壇廟對於身為清朝首都的北京已不僅是重要,而是絕對必要的存在,於是中軸線的東西兩側排列著清朝維持帝制法統所需的建築,分別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宗廟社稷和先農神祇。

wKgBs1b6TAWAME9QAAp6Ryy9Alw20
圖片取自網路

先農壇建於明朝,是目前北京皇家祭祀建築體系中保存完好的一處,在明清兩代被用以祭祀先農、舉行親耕,俗語中的一畝三分地便是在此。地理位置上,雖然先農壇和天壇遙相呼應,但是相較於天壇有眾多遊客喧鬧,這裡顯得更加寧靜,古樸且精緻。壇內最大的太歲殿是組雄偉的建築群,在這以前用以祭祀的古建築群裡,目前是北京古建築博物館

北京股建築博物館用了許多古建築複製品和微型建築展示了中國自成一體的古建築史,基本上北京所有建築型態皆被細數了一次,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在網路上找到的這篇遊記:北京博物館系列,裡面有蠻豐富的介紹。

事實上除了館內展品,先農壇本身也融成展覽的一部分,需要抬頭仰望才可以發現的雄偉藻井是從北京隆福寺保留下來的。在這裡,藻井作為古建築展的開始,一圈圈刻畫著的細緻花紋,宏偉大氣與精雕細琢令人痴戀。

藻井

在紅牆翠柏中,不管對於建築的理解或深或淺,這裡的勾欄飛簷、戶牅彩繪都很美好。我們在先農壇逗留了許久,在這一整段時間裡遊客稀少如煙,幾乎沒有被任何外界的聲音所打擾。在先農壇中的每一座古建築皆有自己的表情,我不知道一般遊客會不會喜歡這裡,但對我而言這裡是北京城裡難得寂靜、富有古韻,又可以待上好一段時間的地方。

最後,一樣偷懶直接附上別人寫的藻井介紹:中國藻井藝術顛峰-北京福隆寺

天橋:

離開先農壇向北,便是所謂的天橋。

天橋在最早期確實有橋,但在清朝時改成了架在了龍鬚溝上的御道,最後于1934年拆除。拆除後名稱被繼續沿用。

在民國初年,天橋這一個地帶漸漸發展成了繁榮的平民市場,也成了天橋八大怪的道場,北平的平民和底層民眾聚集在這裡形成了獨特的平民文化。從清末到解放的半個世紀時間裡街頭藝人遍地開花,京劇曲藝、武術和雜技表演在這個市井街區中繁榮發展,是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

可惜,現在的天橋沒了當時的盛況,也聞不到一點在《天桥一览序》中所提及「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的市井勾欄味。

好笑的是,在1934年,在清朝就被拆除的天橋居然奇蹟似的被重建了。

我記得那天強哥帶著大家一起走到了天橋旁,他隨意且不在乎的向我們隨手指了指:「這就是天橋。」

小小的一條天橋是肉眼可見的新,白得慘澹,新得刺眼。和永定門的復建不同,當年被魯莽拆掉的永定門在復建時特意採用了古建築工法,除了尚未復建的瓮城和箭樓之外,整座城門是盡量照著當年的規矩在復原,但這裡的天橋卻建得跟那些為了滿足經濟目的所建、充滿中國古風觀光街區一樣令人尷尬,無法令人憑弔,無法使人共感。

離開天橋,此時的時間約略也可以吃午飯了。當然如果還不餓,你也可以繼續走到大柵欄和珠市口逛逛。

利群烤鴨:

利群烤鴨店
利群烤鴨店

營業時間 : 11:00 ~ 22:00 
北京市東城區前門東大街北翔鳳胡同11號

忘記在哪裡看過一句玩笑,「中國的心臟是北京,烤鴨是北京的心肌。」好像來了北京不吃點烤鴨就對不起自己曾經到了這座城市。

在多數台灣人印象中,最有名的北京烤鴨大概就是全聚德了,他幾乎成了烤鴨的代言人。而剛到北京時我便去吃了全聚德(掛爐烤鴨)和便宜坊(燜爐烤鴨),兩家的品質都讓我蠻是失望,甚至覺得肉乾如柴。幸好在我基本上對於北京烤鴨完全死心前,我突然得知原來只要對北京稍微有些了解的人,是幾乎不走進這兩家名店的。

烤鴨
烤鴨

他們更偏愛的是大董,是四季民福,是利群,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張自己心目中的烤鴨地圖,個人口味差距十分大。

既然今天走的恰好是老北京中軸線,那就順便去胡同裡吃個利群烤鴨吧(雖然在胡同裡但價格並不能算親民)。

在利群點一隻烤鴨可以選擇要做幾吃,如果選擇了一鴨三吃,便可以做成了椒鹽鴨架和鴨湯。鴨子會被片成一盤純皮、一盤則是連皮帶肉,純皮的那盤是專門用來沾著白糖入口,連皮帶肉的則是裹在荷葉餅皮裡。沾著白糖的鴨皮入口即化,是在台灣難得見到的吃法,不過北京的烤鴨沾白糖應該是標配。

至於鴨的肉質、配菜的水準因為網路上食記挺多的我就不做太多介紹了,反正我也寫不贏嗚嗚。

最後,小小的附註一下:北京烤鴨相較於台灣較為油膩,吃慣了台灣的北京烤鴨的人到了北京可能需要適應一下。

然後,還沒生出來的下篇會介紹一下八大胡同、故宮景山、皇城冰窖以及鐘、鼓樓

(點進去可以看一下地圖:中軸線(上)地圖

2則留言 追加

  1. Pseric 說道:

    其實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北京中軸線是烤鴨,雖然我對烤鴨沒有什麼偏好,但大半夜的看到美食描述還是吞了一下口水。

    1. libragnes 說道:

      少來,根本沒有描述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